​德育主题论文范例6篇

2025-08-21 21:13 来源:爱范文 点击:

德育主题论文范例6篇

德育主题论文范文1

一、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

image.png

1.营造主体发展的环境。营造学生主体发展的环境,就是要营造让所有学生共同参与、全体发展的环境。在具体操作中,我们在教学设计、教材选择、环境设置等方面都要努力创造让学生全体参与的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参与研究、讨论。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消除“尊严式”或“真理式”的师者形象,打破陈规,让学生敢于质疑,敢于辩争。不管这个学生是“绝顶聪明”还是“非常不济”,我们都不能忽视学生作为主题的思维探索过程。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肯定,久而久之,就丧失了学习的信心。因此,我们在教学上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并且鼓励学生的自我认识,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营造学生主体发展的环境,还要“把传授知识与发展语文能力,提高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有机结合起来”,承认学生发展存在个性差异,教学必须为学生的发展提供空间,让他们的个性得以体现,让他们的特长得以发挥。

2.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时,还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僵化之处,优化教学方法。传统的教育思维模式总是剥夺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虽有貌似“创新”的做法,到底也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处于被动状态下的学生根本无法使他们的主体地位得到保障。我们的做法是,课堂教学尽可能做到形象生动,灵活多样,通过新异的刺激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创设愉悦的氛围,以求符合学生喜新好奇、情绪易变、趣味多样的性格特征;唤起求知的欲望,强化求学的动机。

二、确定学生的主动地位

1.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学生喜新能力的形成,很大程度来自分智力因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重要方面,是培养学生“能学、会学、善学”的主动学习过程的必要步骤,也是为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必要手段。规范学生的行为,培养学生的习惯,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面,为此应做好以下几点:

(1)字要写规范,写端正,不潦草,不写错别字,不应付作业。这个习惯养成了,无论对学习的基本功提高,还是对学生学习意志的培养,都是必要的。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常看到,成绩优异的同学书写基本上很规范,而成绩差的学生书写马虎了事。

(2)培养学生自己多动脑、动手的习惯。教学要留适当的时间让学生去处理学习上的问题,学生能够自己解决学习上遇到的问题,对这个问题也就加深了认识,而且容易形成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学生多动脑动手才能自觉地主动学习,有利于学生健全的成长。

(3)培养学生认真广泛阅读的习惯。学生的学习如同采蜜一样,只有采得百花才能酿出甜蜜来。书籍是人类精神的食粮,各体裁各类型的优美文章,是粮食中的珍品,广泛阅读,自然能够起潜移默化、振奋精神的作用,开阔学生的视野。我们可以开读书演讲会,举办书评会,读书沙龙等,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

(4)培养学生写日记的习惯,多练笔。多写才能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德育主题论文范文2

【关键词】:原住民文化,生存状态,保护,反思,启示

中图分类号:I253.4文献标识码:A

台湾当局对原住民很早就有资助,对农村的客家等族群也有扶持保护村落遗产的政策1。兰屿岛的雅美族作为惟一居住在离岛上的族群,原住民文化较好的保存了其独特性、真实性与完整性,因此深受各界人士的关注,台湾政府对其采取了大量的保护与扶持措施,而这些措施的利与弊、成与败和带给我们的启示正是本文所要研究的问题。

1.兰屿岛雅美族概况

兰屿是台湾东南方的一个岛屿(如图1),地处太平洋中,距离台湾本岛约四十里。雅美人是台湾高山族中惟一居住在离岛上的族群。中日后,兰屿随同台湾岛被迫割让给日本。1897年3月,日本人组织的“红头屿调查队”认为兰屿岛无开发价值,而将此岛列为人类学原始民族研究地区,使其与外界隔绝。至时,雅美人基本上仍保持着原始的生活方式。受制于地形条件,现有的雅美族六个聚落每个都是独立部落(如图2),都充分运用地形,形成具有完整生活机能的生态环境。2雅美族每个住宅单位是社会生产的基本单位,也是家庭组织的生活空间,由主要的三个建筑单元――主屋、高屋、凉台及三者所围出的户外空间――前庭构成。其空间配置、构造与建筑形式充分发挥就地取材与反应环境气候的智慧(如图2)。

2.台湾政府的规划建设对兰屿岛雅美族生存状态的影响

2.1针对孤岛的重要规划建设事件

雅美族长久以来因与外界接触不易,发展出独树一帜的文化。但随着时空环境的变迁,受外来文化及社会快速变迁等因素的影响冲击,兰屿的雅美族文化也表现出式微的情况。在其发展过程中,有影响力的政府主导规划建设事件包括:

2.1.1造林与农业辅导工作

1950至70年代是台湾对山地经济采取开发走向之时,雅美族人利用土地的形态被视为低度利用,因此台湾当局认为兰屿的土地亟待“开发”。至1980年间,政府在兰屿全面种植“富经济价值”的作物。造林工作给原生树种带来了浩劫,雅美人建屋造舟的木材取得变得困难。此外,政府对雅美族人进行农业辅导,1960年起乡公所设置水稻栽培示范区,但因为气候与土壤条件,加上与雅美族人粗放式的薯芋种植不同,故推广不成功。

2.1.2家屋改造计划

1966年起,台湾政府根据“山地平地化”政策在“改善兰屿山胞生活”的名义下,展开兴建“现代化”国宅的工作。国宅钢筋水泥结构,一层平屋顶,两户一单位,将各聚落规划成棋盘式前后对齐的空间形式。而过去的传统家屋错落安置,不挡住后面住家的通风及看海的权利。内部空间上,移植了客厅、卧室、厨房、浴室等现代功能。空间的改变使得依附于传统家屋的文化功能、建造技艺、扩建门洞的社会意义等消逝或改变(图4)。因为使用海砂及偷工减料,许多国宅5、6年后成为危楼,被称为“海砂屋”。

2.1.3公路、农场与监狱的建设

兰屿的环岛公路于1972年开通,给部落间的往来提供了方便,无形中增进了对雅美族整体的认同,但有些基层建设粗糙,未考虑地形地貌及观光功能的协调。1958年在兰屿征用了240公顷土地作为农场,成立之初对象为有案荣民。农场的大规模设置不但剥夺了许多雅美族人自古流传的土地,管训队员的偷窃、闹事、打架等行径也给雅美族人的生活安全带来危害。

2.1.4观光旅游区

1971年台湾政府解除兰屿的山地管制限制,开放为观光旅游区。外来资本逐渐进入兰屿,很多观光旅馆、小吃店、手工艺品店出现。为增加“可看性”,沿途的山石地景被赋予“双狮岩”、“坦克岩”等名称,取代了雅美族人原有的称呼,蕴含的传说故事和先人生活也随之被淡忘。雅美族人的生活受到观光客好奇的侵扰。青少年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外来影响。

2.1.5国家公园计划

1982年在东部区域计划中,兰屿被划为风景特定区;1988年《兰屿国家公园计划》由行政院正式核定,计划于1989年7月公布实施。当雅美族人得知他们的渔猎采集生活将因此大幅受限3,而他们过去已受过观光之害,又未获观光收入之益,雅美族人反对国家公园声浪日高。后国家公园最终因雅美族人的强烈反对于1994年撤销。

2.2规划建设对雅美族传统文化与生活的影响

从对上述重要事件的分析可以看出,尽管从大部分事件中政府的主旨来看,出发点都是希望改善雅美族人的生存环境,但雅美族的传统社会文化也因这些措施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考验,概括起来主要包括:

2.2.1建设带来的物质环境破坏

兰屿在传统与文明的接触过程中,最明显的就是建筑景观上的巨大改变,由政府补助改建的新住宅使得传统住宅建造样式消失殆尽。港口等建设工程,也没有充分考虑传统聚落形态和与自然生态的协调性,原始溪流被水泥沟渠取代,当地的自然景观也发生了改变。

2.2.2观光带来的社会文化冲击

政府为改善原住民的生活,希望将兰屿纳入台湾经济发展的体系中,但早期观光所做的改善交通,引进私人资本投资基础建设,造成外来的经济垄断,错误宣传兰屿原始风貌,对雅美族的文化、观念、习俗、政治、环保等方面冲击都相当大。

2.2.3需求改变乡土价值观念

旅游观光作为现阶段重要的市场经济手段,使兰屿进入了货币市场机制及商品化时代。商人利用当地人掠夺天然资源换取货币需要,甚至不惜破坏雅美族的禁忌。年轻人为获取更多的经济收益以及接受教育,大量外流,仅留下老弱妇孺,带回的台湾生活消费习惯及价值观,严重伤害了雅美族文化价值观的传承。

2.2.4民众对外界不信任的危机

雅美族人身受观光客及政府不当政策所带来的侵扰,生活环境也受到污染与破坏。因此雅美族内部对台湾社会存在某种程度的排斥现象,对政府的重大决策有不信任感。对外的排斥效应,可能弱化台湾社会对兰屿的相关公益作为,从而限制兰屿的发展。

3.对兰屿雅美族文化保存的反思及对大陆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启示

3.1政府的工作理念

政府对雅美族的一些建设计划虽原本出于善意,却也给传统民族文化带来的极大危害,因此政府工作必须以确保民族文化的永续性为根本目标:对一种文化的保护,首先需要对该文化持有透彻的了解,将当地的传统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与利用结合,使传统文化根植于传统的物质空间,才能探索其在当代的适应能力。此外,将旅游观光手段加诸于文化遗产,需要强调永续经营管理的理念,应以生态系统承载力为考量,以温和适中的宣传、有计划的时空安排和有选择的交通方式发展,并且不影响原住民的生活作息。第三,需合理确定观光旅游开发中的利益分配,确立原住民在其中的利益主体地位,应给予开发知晓权、参与决策权、利益分配优先权以及使用权等权力,才能调动原住民的积极性,促进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2规划的编制与执行

除了上文所提到的规划建设,台湾政府还做过大量关于兰屿的规划,但真正落实的规划却并不多。究其原因,首先缺少一套整体保护与利用的长期计划。尽管每个计划对雅美族传统文化的保存都有着墨,但这些文化保存计划或工作,缺乏严谨度较高的遗产保护观念,无法变成永续性的长期经营。此外,规划相关的各部门各自为政,缺乏单位间的横向联系。第三,单纯依靠专家学者的力量,忽视当地居民的愿望与参与,导致规划“好看不适用”。规划中常无在地参与机制和管理,不论委员会或审查会,在地代表的成员比例不高,使得规划执行的协调变得十分重要。

3.3多种参与力量的作用

台湾的原住民文化保护具有“自下而上、自内而外”的特点,政府、民间团体与原住居民都是其中的参与力量,这点是值得大陆地区借鉴的。长期以来民间团体在兰屿的生态、文化保存及发展商扮演的角色可谓功不可没,因生活领域直接受侵犯,雅美族人累积了不满,在自觉民族处境的雅美族人带头下,展开了一系列反支配的自救运动。与此相比,大陆地区政府、企业、民间组织在参与历史文化保护方面的“势”差巨大,民间组织处于弱势地位。推进国内民间组织的发展与完善对大陆地区具有重要作用。

结语

台湾原住民部落与大陆的传统村落与少数民族村寨的生存与发展中面对的问题具有很多的相似性,对雅美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的研究,有利于我们学习其先进经验,而其中存在问题也可以给大陆地区的传统村落保护乃至广大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带来启示,对其加以反思有利于我们的工作少走弯路。

注释

1引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规划研究》报告。

2王义荣,从世界遗产观点探讨雅美族文化资产保存――以兰屿朗岛村为例[D],台湾:政治大学民族研究所,2006

3如《国家公园法》第13条:国家公园区域内禁止焚烧草木或引火整地,狩猎动物或捕捉鱼类,污染水源或空气,采折花木等行为。第14条:在国家公园一般管制区或游憩区内之土地开垦或变更使用,垂钓鱼类或放牧性牲畜等行为,需经国家公园管理处之许可。

参考文献

德育主题论文范文3

初中体育教学内容不足,让许多学生在体育学习中感到过于枯燥,产生了抵制体育学习的情绪。当代初中体育教师可以通过丰富体育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利用游戏的引入让初中体育教学内容多样化。游戏对于初中学生来讲,是一种重要的娱乐方式,利用游戏抓住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会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参与到课堂活动当中来。热身是体育教学活动中的必要环节,在过去的体育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整好队,慢跑300米,做每节课都一样的徒手操。这样的热身不为学生所喜欢,成为了引发学生反感的活动。如果教师可以将游戏与热身活动结合起来,利用丰富的热身内容开始一堂体育课堂,必然会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热身的目的就是由相对安静状态逐步转入紧张状态,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肌肉黏滞性,加大关节灵活性,以免突然的运动造成身体上的伤害。在教学中,教师可组织学生做猫捉老鼠游戏,利用猫鼠的身份互换,促进学生注意力集中,同时融入到体育学习活动中。另外,教师可以组织女生进行跳房子游戏,男生进行篮球的运球等运动。丰富的热身活动以及体育学习内容,会使初中体育课堂热起来。游戏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融入,不仅使初中体育教学内容锦上添花,更让学生找到了体育学习的动力。

二、关注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体育活动不是单向活动,师生互动,给学生表现的机会,才能使初中体育教学活动服务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和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在保证教学目标以及教学进度实现的基础上,尽可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给学生自我展示与自我检验的机会。在肯定学生主体地位的过程中,教师要关注教材的作用,不得脱离课本进行体育教学。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针对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进行自主学习,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另外,在体育实践过程中,教师关注学生在身体素质方面的差别与兴趣差异,利用分层教学,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比如在进行跑步练习时,男生跑一千米,女生跑八百米就是最简单的分层教学的案例。当代体育教师要将这样的教学理念应用于不同的教学模块中,比如在进行弹跳练习时,让女生跳皮筋,让男生投篮,就会使学生全部参与到课堂中。给学生选择的机会,肯定学生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课堂参与性的提高。

三、建立多元评价体系,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课堂评价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习惯于从自己的教学目标出发,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体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身体素质不同,自然其体育学习成果不同。同样的评价标准与评价手段,会使一些学生的学习成果得不到肯定,影响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影响学生的自主参与性。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利用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为学生进行体育学习评价,帮助学生建立体育学习自信心。比如在进行广播操练习时,一些学生总是记不住具体的动作,但做得很认真。教师需要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学生的体育学习态度进行肯定,并鼓励学生努力记忆动作。对于那些较为调皮,动作不规范的学生,教师要肯定学生的身体素质与活动,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

德育主题论文范文4

建筑电气工程在施工过程中的防雷接地的施工问题是最常见的内容,主要因为在搭接避雷带、接地装置、引下线等情况时,容易出现搭接时长度不够,不能有效完成防雷接地工作。有时,会因为在搭接处的相关焊接缝隙出现问题,焊接的缝隙不能饱满,施工人员不够专业,在相关材料的运用上存在错误,用圆钢搭接却用成了螺纹钢,有的施工人员会把对头焊接主钢筋用作防雷引导,在相关的技术性操作时达不到标准,如接闪器的相关制作壁厚、连接的方式存在较大的技术漏洞,在相关的接地装置过程中,对其端头的带出操作不标准,一些施工人员甚至会忘记带出端头。建筑电气的电缆敷设出现问题,如垂直电缆的不合格,较为软小。电缆在一些地方的设置没有做好防火设备的隔堵工作,特别是在过墙处和进机柜的位置。电缆在敷设之后忘记在首要时间段进行整理、挂牌。一些电气的配线特别混乱,如电气配线颜色的颜色中零线和接地保护线的颜色标不同。开关和插座的设置较为凌乱,如在配电箱和机柜等地方的开关。还有一些电缆进行屏蔽时没有做好相关的工作,造成信号干扰和屏蔽。建筑电气中在电气管线及桥架中的常见问题如,对钢管的暗敷穿线时,焊接口容易引起烧穿现象或者容易出现结瘤,线管中的线缆对绝缘层破坏,线管容易出现变形等情况,线管在敷设时达不到相应的深度标准,在箱体内的线管口没有顺直,且线管口不整齐等问题。在电气工程中还有配电箱的安装也会遇到常见的一些情况,如配电箱不按要求进行设计和安装、选择,配电箱的外箱壳较为薄弱,不能很好地防止变形,导致安装后的箱体和壳体都变形,电箱的设备型号通常没有达到标准,对相关接地零件使用偏小。接地线在电箱内的保护地线没有接地,没有和工作零线一块牵引,在电箱内的油漆被破坏,油漆的保护层是为了配电箱与焊切割开孔。配电箱还容易与墙体有隔离,形成孔隙,安全隐患较大。建筑电气工程中的布线问题,在工程布线的施工环节中,容易出现诸多问题,如布线的管线铺设问题和管道的穿线问题、连接导线时出现的常见问题。以导线的连接问题主要是,在连接导线时,焊接头断裂是首要原因,焊接的过程中不认真,导致焊接不结实,客观原因一般是铜铝线的氧化较为迅速。对于导线的连接问题,在排列时凌乱,没有用铜做连接头,多股导线在连接时的连接头在外面着。施工工作人员在穿线布线时,对导线的颜色分不清,不能熟练区分各种导线的颜色。在穿线的过程中,一些施工人员把很多导线穿在一个线管里等各种问题。在铺设管线时,处理步骤较为粗心,对管内容易出现的堵塞现象、漏水现象较多。

2、建筑电气工程中应对对策

在防雷接地的相关作业的应对策略,在防雷接地上容易出现的问题上,在施工之前必须对相关的施工人员和专业负责焊接的工人讲明施工质量和施工要求,在施工作业过程中认真施工,对相关技术的应用和要求上,及时和老技术员工进行询问,避免在作业中出现失误,影响工程的质量。要进行技术交底工作,深入了解电气工程的施工工艺与质量要求,对扁钢和圆钢的各自搭接长度问题,一定要了解清楚,必须达到相关的施工标准,在施焊的过程中是三面施焊还是两面施焊等问题,一定要询问清楚,避免施工中不必要的麻烦。在电缆的敷设上和电缆的接线工作上的应对策略,主要是电气相关施工人员要按照规程操作相关的电缆敷设,对水平和垂直敷设的固定工作中一定要按照要求选择相关的配件,在电缆桥架的技术标准如转弯和电缆的弯曲要一致,对于多个相位的电源安装时,要根据规定颜色选择绝缘层的颜色和接地色,或者两者的颜色应设置成相同颜色。要必须保证相关的单股铜芯线的横截面和多股铜芯线的横截面的配置要求。建筑电气工程在施工的前后,必须认真的学习和技术交底,施工人员对自身的技术有明确的认识、对工艺的要求和质量上的要求有清晰的概念,努力提高自身的工艺水平和技术业务。在建筑电气工程中的线管问题方面和桥架的施工方面容易出现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在施工之前,要求相关的施工人员严格地对建筑电气材料进行检验,使线管的质量得到保证,达到相关的预埋标准。在施工的过程中,施工人员严格按照相关工艺标准和施工要求,对相关的工艺规范有熟练的掌握,如对焊接的要求,禁止金属导管的接口焊接,在焊缝的特殊要求,在焊缝的后壁钢管与相应的套管进行焊接时,需焊接的焊缝保证密集和全面。要特别注意避免渗漏水分,用严密的措施连接连接薄壁钢管螺纹。对于非镀锌类的电缆桥架的连接板两端不要接地线的跨接,在进行手工开槽时,若不能手工开槽,施工人员应维持较好的机械开槽状态。在配电箱安装方面的施工应对策略时,要检查配电箱的施工情况,对相关的规章制度和施工作业方案、图纸进行追责检查,方便对相关配电箱在安装时出现的安装线路问题进行检修和解决。在安装铁制的配电箱时,要确保铁制的钢板厚度完好无损固定,在配线时的回路要比配电箱上所开的孔数少。在建筑电气工程的布线施工对策主要是在导线的连接和管线在铺设的施工过程中进行分析,特别需要保证其精密度在对衔接出的导线接头处焊接情况。在确保接地线的氧化时要抹上大黄油,以保证其氧化的速度下降。不同的导线是不能混杂在同一管线里面,还要防止划伤绝缘体,区分相、零和接地线的颜色。

3、结语

德育主题论文范文5

关键词:新闻翻译;目的语;源语;翻译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4-0155-02

随着世界经济文化与政治的接轨,新闻的双语化逐渐开始成为一个趋势。新闻语言的翻译因其实时性和信息性而区别于其他领域的翻译。新闻,有其导向性。新闻译者作为源新闻和目的语的中介者,对译文承担责任。通过对源新闻的背景目的以及翻译活动的要求和地域性的掌握,译者负责满足多主体需求的翻译工作。

一、新闻翻译中的主体性

王玉樑认为:“主体性是主体在对象性活动中本质力量的外化,能动地改造客体、影响客体、控制客体,使客体为主体服务的特性”[1]。主体性最为突出的特点是主体的自主能动性,并因其能动性的特殊性造就了不同主体各自具有差异的主体性。“主体性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2]。译者是翻译的主体,具有其主体性,受多方面制约。新闻翻译的过程中,译者不仅受双语特点的影响,还要受文化政治背景的限制。而“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3]。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对客体文本进行认知体验活动,并要充分把源语国家对客观世界的认知的特点转化为目的语人们能认知的共同体验。因此,从事新闻翻译,译者一是必须要有很高的人文素养和一定的政治敏感度。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对于新闻源的理解,不仅是人脑中的空间抽象概念事物,而且经过了一系列复杂的映射、合成、组合和整合的过程。二是对双语的掌握程度。三是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完成有效工作。

二、新闻翻译中主体的相互影响与作用

存在主义理论的思想家代表海德格尔认为任何阐释者都会嵌入到阐释客体中去,成为阐释客体的一部分。在新闻公开前的信息处理过程中,有多主体参与其中。这些参与者有记者,编者以及译者,每一个主体都有其自身的主体性。在完成整个新闻翻译的过程中,所有主体都有各自的新闻重点,而交流与协商的主体间性使得新闻翻译体现出其多主体性的特征。

1.意译。尤金·奈达认为:“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双文化甚至比双语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4]。直译不是万金油,也有可能因为主客观原因,直译会出现错误。在《扬州晚报》2011年3月11日A14版,标题:“酒后偷骑电动车,撞了”,译者翻译为“Crash fter drunk driving”,这样直接的翻译方法从中文看似乎可取,可是在西方表达中,“酒驾”可以用“under the influence”表达,这说明有时在译者看起来合理有效的翻译,是因为对目标语文化及习语的欠缺造成译文的不合理或不准确。由于在不同文化社会,人们面对同一种说法,其感受和联想未必相同。若译者对表达没有十足掌握的时候,译者还是采用了意思翻译,尽管不甚地道,目标语读者依然可以读懂其中意义。为了避免文化差异在双语间引发的文化断层和双语受众的误解,新闻报导的翻译处理中常采用“意译”。2011年2月23日《扬州晚报》A13版的双语新闻,标题:“停车不到位,竟遭泼粪Careless parking brought bad luck”。在新闻标题的翻译中,译者未翻译出“泼粪”,而用“bad luck”在新闻部分对整个事件进行了具体介绍。这体现了译者自身的翻译策略。然而“careless parking”并未充分体现“停车不到位”,“careless”只能表示“粗心的,疏忽的”,而“停车粗心”并不能与“停车不到位”直接对等。鉴于新闻主体中说到“该车所停的位置并不是正规停车位”,属于违规停车,笔者认为“illegal parking”在此处会较为合适。

2.省译。有时因某些主客观原因,为了实现在不违背某些要求原则的基础上依然能有效传递信息的目的,译者可以在翻译活动中适度地发挥主体性,紧密联系源语新闻和译文材料,为受众提供他们感兴趣的信息点。所以,当一些不重要信息可能会影响读者理解或不影响信息传递时,译者可做适当删减,使译文更加贴合目的语受众的阅读习惯。在《扬州晚报》2011年4月6日A12版的双语新闻“9旬老太家门口迷了路Old lady lost near home”中译者对这段文字的处理采用了一定的省译策略“老太就住在淮左郡对面的星都芳庭,仅有几步路的距离,但这位老太却没能记得住。”翻译文本是“It turned out that the lady lived quite near.She just forgot her way.”译者在此处将住处“淮左郡……”,直接用“lived quite near”家住得比较近一笔带过,没有直译。《扬州晚报》4月18日A13中“‘烟花三月’桂花开Sweet Olive Blossoms in Flowery March”的新闻翻译中,也有类似情况。原文中省略了对“桂花分金桂……等品种”的翻译,省略的原因在于对桂花种类的知识性摄入及不可瞎译错译的基本性问题。第一个例子来说,家庭住址的信息,对于中国本土读者来说是熟悉的,但是译文的此类信息对于目的语读者来说是可有可无的。在译文中将这些信息翻译出来无疑会占据版面并使译文累赘冗长。译者应考虑目的语读者的阅读兴趣和习惯。而在第二个例子中,桂花种类的甄别非常专业化,属于专业植物学范畴。译者需要在有限的时间里要求交稿,这类词汇的确实需要借助专业辞海,操作起来极其耗时,因此,鉴于新闻的准确性,译者选择在此忽略相关词汇的翻译。而这样的做法并未影响整体新闻的阅读与理解。在此处的省译是可取的。

3.重组。由于中英文的用法差异以及文化差异,在表述新闻的时候会有信息安排上的差异。比如原文:据了解,张老太60多岁,平日与老伴一起在敬老院安度晚年。11日上午,她只身回了一趟娘家。当12日下午步行返回路过龙虬镇唐高墩村时,因为岔道口多自己竟不知道往哪个方向走。过往的热心路人发现老太神情不大对劲,急忙拨打了高邮110报警电话。民警发现张老太的口袋里有张纸条,上面清晰写着其为张轩朱家人(现为龙虬镇兴南村)。开发区民警立即与龙虬镇派出所民警取得联系,得知张老太确为该镇敬老院老人。随后,民警们便把迷路的哑巴老太安全送回敬老院,此时已经是晚上8点多钟。译文:It is reported that Ms. Zhang who stayed with her husband in the nursing house is in her 60s.On the 12th morning,she visited her parents’alone but lost her way when back the next day.Passer-by alled the police for her. The note in her pocket made the police quickly find her family and send her back.此段截取于2011年4月13日A13版“哑老太迷路,民警送回家”。在这段的新闻处理中,译者将第一句和第二句结合起来表述并修改了第三句。为避免重复,第四句第五句第六句加以省略整合表述清楚了其中的信息。通过改写,译文保持原意及功能一致,并在阅读过程中,更为流畅地道,也更加符合目的语新闻规范。

奈达说:“优秀的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它既是再现,又是转变”[5]。在做新闻翻译时,译者应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适宜的情况下做出妥帖的变通,既可以迎合中国读者的期待视野,又能在最大程度上不违背原文真实意图。在此充分发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努力达到源语认知水平与目的语认知水平之间的最佳平衡,确保译文能够充分体现原文的真实意图和内在含义,并不扭曲原有事实和数据,这应是国内新闻英译从业者们所具备的专业素养。

参考文献:

[1]王玉樑.论主体性的基本内涵与特点[J].天府新论,1995,(6):35.

[2]王玉樑.论主体性的基本内涵与特点[J].天府新论,1995,(6):38.

[3]查明建,田雨.论译者主体性[J].中国翻译,2003,(1):22.

[4]Nida,Eugene,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s in Translating [M].Shanghai:Shanghai 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82.

德育主题论文范文6

关键词 当代中国体育 体育文化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

1体育文化概念的界定

1.1 文化的概念

人类社会的文化现象复杂多样而又极其广泛。正因如此,不同学科、不同的学者对文化一词的概念理解也是见仁见智,从而形成了关于文化的不同学派。从1871年开始,文化学研究流派林立,对文化的概念也做出了不同角度的解释。到19世纪后半期,随着人类学和社会学的大发展,使文化概念具有了决定意义的发展。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其《原始文化》一书中给文化下了一个经典的定义:“文化,就其在民族志中的广义而言,是个复合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个人作为社会成员所必需的其他能力及习惯。”这个定义,至今仍为文化学界所普遍接受。

1.2 文化的性质

文化的要素尽管具有多样性,然而文化却不是简单、孤立等诸要素杂乱无章的叠加。相反,各要素之间是相互统一整合的。文化就是诸多要素在杂乱的关系中所产生的综合统一体,这种统一性是通过共同的价值系统和行为模式表现出来的。

2体育文化的概念

体育文化是人类所创造文化的一部分,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文化。人类的生产活动,主要由物质资料和人类自身两种生产形式组成。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过程中,由于生理、心理和社会多方面的需要,体育文化应运而生。在体育文化产生之初,人类为了对抗并征服自然,实现自己的目的,通过劳动提高活动能力,开发新的功能,主要依靠肢体动作来完成。

到了现代,由于科技的发展,人类劳动中的技术含量的提高,人类的劳动形式发生了转变,原先的体力劳动者逐渐被脑力劳动者所取代,人类对疲劳的理解产生了变化。疲劳的部位开始由肢体转向大脑,出现了身体上的疲劳和心理上的疲劳,导致了许多现代“文明病”的产生,人类正常的适应能力被大大地削弱。

3我国体育文化发展的主要问题

长期的历史演变在世界上形成了两种传统体育文化,即东方体育文化与西方体育文化。东方体育文化从形式上大多以休闲娱乐为主,追求对过程的体验,心理的感受,身心的愉悦,这也是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最基本追求。虽然它使得中国体育无法形成像西方体育一样竞技性强、可以量化的运动特质,但它也带给了中国人对体育的独特体验。而西方体育文化是在工业生产、市场竞争的社会条件下,以城市为中心发展起来的,以竞技运动项目的竞赛为特征的一种体育文化。到了近现代,由于资本主义的扩张,殖民主义的侵略,这种体育文化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在奥林匹克运动再度兴起之后,这种体育文化便具有了世界意义,成为当代世界体育文化的主体。西方体育以其独有的价值,逐渐地成为我们社会体育发展的主流。

4我国体育文化发展的方向

4.1 体育文化全球化

体育文化全球化既是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在体育领域内的深层反映与体现,又是文化全球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代表着社会进步的一种标志。体育全球化是指世界上各个国家、民族之间通过体育交流、相互借鉴、相互渗透以及相互补充,最终不断突破本民族体育文化的地域及内容限制而走向世界的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之间的体育文化融合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以及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对奥林匹克运动的接受与认同,标志着体育全球化时代己经形成。

4.2 市场化

体育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一部分,人们在体育方面的消费比重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而逐步增加,从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体育消费市场。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体育产业的形成提供了稳固的群众基础,整个社会对体育形成了一种积极的态度,公众的普遍参与和观赏为体育产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同时,现代竞技体育体现出来的高水平运动技能也是创造市场的关键。没有高水平的运动技能作支撑,即使是普及率最高的足球运动也会因缺乏欣赏点而失去魅力。随着大众文化时代的到来,竞技体育迎合了当代大众的娱乐口味,比赛的激烈性和结果的不确定性适合现代大众传媒的传播规律,新闻媒体的传播与炒作对体育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催化作用。

5结语

体育文化既是一种社会现象,又是一种历史现象。作为社会现象,体育文化不是孤立的、封闭的,是相互接触、交流的。在个体、群体、民族、国家的交往过程中,不同体育文化特质必定会相互作用,相互交融,因此,体育文化的综合化具有一种内在必然性。作为历史现象,体育文化不是静态的、停滞的,它必然会伴随着人类由古至今交流的足迹,不断丰富与完善,不断借鉴吸收异质体育文化的优势,抛弃自身的弊端。体育文化交流、发展的历史过程,也正是体育文化综合化的发展过程。

参考文献

[1] 王岗,等.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文化审视[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